月均停業平臺已超30家 P2P退出路難行
原來投資方資金沒到位,現在行業又難找到新的融資方,平臺很難經營下去,只能退出,但我們把投資者的錢悉數兌付。”一家P2P平臺運營負責人說。
最近,隨著互聯網金融整治、資本市場收緊,行業迎來大洗牌,不少平臺紛紛退出。6月29日,北京P2P平臺金聯所發布清盤公告稱,“因市場、行業狀況及集團戰略布局調整,將終止金聯所金融信息撮合業務,進行業務轉型。”
與以往跑路相比,今年清盤停業轉型成為不少平臺的選擇。據網貸之家發布半年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累計停業及問題P2P網貸平臺數量為515家,其中停業、轉型等良性退出的共有246家,跑路、提現困難、經偵介入等惡性退出的共有268家。6月,停業平臺45家、轉型平臺8家、問題平臺41家,停業平臺占比超過問題平臺占比。
由于缺乏退出機制,過去P2P平臺往往以跑路等方式退出,造成行業劇烈波動,而現如今主動停業成為新的主流退出方式。盈燦咨詢高級分析師童穎曼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停業逐漸成為一種良性退出市場的方式,也是一種比較有良心的退出方式,“既能夠保障投資人的利益,又有利于平臺自身減少虧損,維護網貸行業穩定發展,是一種可行的退出機制。”
停業平臺月均超30家
金融不比其他行業,尤其是涉及到投資者的資金。當一家互聯網平臺無法運營下去了,怎么辦?
無非就是跑路、停業、轉型等路徑。過去P2P的退出方式“跑路”直接讓投資者的利益受損,同時給整個行業帶來負面影響,P2P跑路已成為一個社會標簽,以致今年有平臺打出廣告“我們不跑路”。
今年,P2P除了跑路的,不跑路選擇主動停業的增多。所謂,停業是指平臺完成資金清算后良性退出市場,旨在保障投資人利益不受損,是一種主動退出方式。
以金聯所為例,截至清盤公告日,平臺直接撮合業務已發生債權應收本金余額約合人民幣1.1億元,兌付投資者的資金一部分來自追繳借款人的錢,一部分是自有資金分期,分批代償。
平臺負責人稱,我們這是業務轉型,和其他跑路的平臺不一樣。“因為要轉型,所以要清盤,我們是有責任有擔當的。”
目前,隨著全國范圍內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的鋪開,以及資本市場對P2P融資的收緊,越來越多的平臺難以持續。上述平臺負責人稱,停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融資方資金不到位。
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單月停業平臺數量都在30家以上,2015年6月,停業平臺為17家;2016年6月,停業平臺的數量已經達到45家。
另外,停業平臺占比發生了很大變化,2015年6月,跑路平臺和提現困難平臺占比之和超過八成,停業平臺占比不過13.60%。2016年以后,停業平臺占比出現大幅上升,到 6月停業平臺占比達到47.87%,較去年同期有大幅上升,超過問題平臺數量占比。
從最近停業的平臺來看,大多數平臺先是停止發標,然后再逐步清盤,同時發布公告等,不至于引起大面積投資人的恐慌情緒。“平臺停業的原因大多是業務量萎縮、公司業務轉型、難以達到監管要求等。從平臺設立的初衷來講,并沒有打算跑路,平臺停業是權衡之后做出的艱難決定。”
“相比跑路、提現困難等,停業絕對算得上是一種良性退出方式。首先,停業退出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投資人本息不受損失。采用停業這種方式退出網貸市場對于維持行業穩定也是有正面作用的。以前平臺突然關閉網站,跑路給整個網貸行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童穎曼說。
亟待建立退出機制
截至2016年6月底,P2P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已經達到22075.06億元,僅6月就實現了1713.71億元的整體成交量,行業發展情況良好。但是,P2P網貸這塊大蛋糕現在被2349家平臺分食,想要在眾多平臺中脫穎而出,獲得高成交量并非易事。
如果沒有優質資源,一些中小平臺很難在網貸行業脫穎而出,加上運營成本居高不下,而P2P網貸平臺的收益無法覆蓋支出,平臺承受著“賠本賺吆喝”的經營壓力。
金投手CEO葛林波認為,現在互金行業基本沒有什么盈利的公司,尤其平臺剛上線都是虧本經營,用戶拉新、系統建設、運營活動人員工資等都考驗著平臺。如果是小平臺風控較差,開發的金融產品可能還有壞賬,隨著監管政策趨嚴,銀行存管也是硬性條件。
或正是基于此背景,一些平臺在考慮后選擇主動停業,結束網貸行業的淘金之路。而且未來一段時間內,網貸行業停業平臺的數量可能會繼續增加。
P2P平臺的退出,一直以來都是業內關注的焦點,去年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暫行辦法》)公布,不少行業人士均提道,“美中不足的是退出機制不明確”。今年兩會期間,P2P平臺退出問題也為兩會代表關注,浙江省人大代表王利建議,《暫行辦法》要進一步明確平臺的退出機制。
合力貸CEO劉豐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業界都在呼吁良性的退出機制。“如何保護投資者利益,如何降低退出造成的關聯影響是考慮退出機制的關鍵,同時可以考慮直接引入資產管理或資產處置機構按市場方法來處理和退出;其次,互金協會甚至地方監管部門也可以考慮承擔更大責任,從中協調,尋求其他平臺接盤,盡量降低平臺退出的震蕩和損失。”
雖然是主動停業,但平臺不可回避的是資金兌付問題,尤其是平臺存在不少壞賬,如何彌補。金聯所公告提道,金聯所已對第一批逾期債務人啟動法律訴訟程序,查封凍結資產、立案強制執行的被執行人共3人,涉及金額74234961.66元。
葛林波說,主動退出將面臨極大的流動性壓力,平臺本身可能要墊付大量的逾期資金,這些資金的來源解決都是個問題。
樂錢CEO王煒曾建議,目前地方不良資產處置的牌照已經在逐步審批,能否也審批一些專門處置互聯網金融不良資產的牌照?這一方面有利于行業退出機制的建立,另一方面本身也是對不良資產處置行業的一個創新。
- 上一篇:普京簽訂反恐法:互聯網公司將增加數十億美元成本 [2016/7/9]
- 下一篇:蘋果發布iOS10和macOS系統公測版 [2016/7/9]